《中文科幻学术速递》| 2022年4月《论文月报》:科幻小说、影视、教育、元宇宙、后人类跨学科叙事研究.....
2022年4月《论文月报》来啦!本期共摘选16篇2022年4月份发表的科幻研究论文,主要涉及科幻小说创作研究、科幻影视研究、后人类跨学科叙事研究、科幻与教育相关研究、元宇宙相关研究等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收录了一篇科普相关的研究论文。在今天科幻被免去了科学普及的任务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却自发地为科幻赋予了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精神的涵养的作用。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回顾现代中国语境内科幻与科普之间的“爱恨情仇”,进而突破某种二元对立的认知结构,系统梳理科幻与科普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科幻研究领域开辟新的学术增长点。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 往期回顾 ★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1期:赛博格、后人类、后人类身体审美、元宇宙......
☆《中文科幻论文速递》202202期:科幻研究特征、科幻类型本体论、后人类相关理论研究及电影工业......
▽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科幻小说创作研究
只有一首诗能够承受”
——李宏伟小说论
作者:行超(文艺报社)
发表期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LPL202202014
◆ 摘要:
李宏伟是具有明显“问题意识”的写作者,他的小说大多以科幻文学为载体。借由科幻的外壳,李宏伟试图揭示现实、寓言未来,同时指向形而上的思辨与哲学之境。李宏伟善于将所有的现实困境、伦理困境推至极限,却又最终回归古老而恒常的情感中去寻找出路,这让他的小说时刻透露出一种近乎执着的理想主义情怀,充满了犹疑、矛盾、自我诘问的独特气质。在这个意义上,李宏伟的小说成为中国古典抒情传统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
◆ 相关文献
[1]岳雯,陈凯,周明全,张维阳,汪雨萌,王晶晶.“先锋”一种:科幻与现实[J].当代文坛,2019(04):149-162.
末日与未来同在
——论《三体》生存欲望的呈现
作者:李舒琼(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发表期刊:新余学院学报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GZX202202014
◆ 摘要:
获得交口赞誉的科幻小说《三体》以气势恢宏的篇章与想象绚丽的图景,描绘了在与三体文明冲突中,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无可回避的末日困境与未来的问题。倡导“和平共生原则”的“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同奉行“黑暗森林法则”的“零道德”的三体文明,展开了“共存”还是“共亡”的生存较量。面对末日困境与未来问题,《三体》以道德层面的悲壮性洞察、科技层面的乐观性阐释和宇宙社会层面的共同体召唤,多层次展现人类生存欲望下的末日煎熬旅程与未来救赎之路。
超越人机关系的主奴原则
——《克拉拉与太阳》的机器伦理批评
作者:缪晶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发表期刊:中国图书评论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ZTPL202202003
◆ 摘要:
石黑一雄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从主奴原则、融合原则和超越原则三个角度,突破了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原则”的限定,在对人—机共生状态的审视中,获得了重构和反思“人性”本质的超越视角,并为科幻小说提供了新的题材和视域。
◆ 相关文献
[1]彭奉天.不“伦”不“类”:科幻小说《机器管家》中的人机伦理困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50-52.
[2]吴星晨.国产科幻电影:创意、性别秩序和价值表达[J].青年记者,2019(20):78-79.
[3]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与机器伦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05):49-59.
“日常科幻”在未来想象文化中的重点、潜能与困境
——以近期机器人叙事为例
作者:程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发表期刊:中国图书评论
◆依托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德国文学‘早期机器人’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CWW018)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ZTPL202202002
◆ 摘要:
日常科幻,如关于人与机器人协存和纠缠的日常叙事,是近年来活跃的科幻支流,在未来想象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对公众认知影响大,擅长在近未来想象世界中试验人性、伦理以及人之境遇及其变化,读者或观众能获得体验未来的机会,从而实现对不确定未来的间接免疫。它不应被简单地认为是过度想象,但需要处理好与技术想象、未来预言的关系,规避跨学科交流中的隔阂,也需理性的受众和优秀的作品。
◆ 相关文献:
[1]黄嘉宁,郭伟.“主体”迷思——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J].科普创作评论,2021,1(02):33-39.
[2]吴湜珏珊.科学腹中的真与幻——利尔-亚当《未来夏娃》中女机器人安卓的类人形象初探[J].科普创作评论,2021,1(02):24-32.
[3]程林.德国科幻《大都会》中的女性机器人形象解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03):112-116.
刘慈欣科幻灾难叙述的中国特质
作者:毛康丽(陕西理工大学)
发表期刊: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ZJY202201006
◆ 摘要: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涉及多种灾难,如科技灾难、自然灾难、战争灾难。这些灾难在刘慈欣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刘慈欣的科幻灾难书写沿袭了中国文学书写灾难的情感倾向,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幻灾难书写。刘慈欣执着于灾难书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河南地域文化中灾难历史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三是刘慈欣的个人灾难经历。
◆ 相关文献:
[1]傅心怡. 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毁灭性灾难书写[D].浙江师范大学,2021.
科幻背后的美国现实批判
——以欧茨的新著《漂流在时间里的人》为例
作者:韦清琦(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GWD202202004
◆ 摘要:
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新作《漂流在时间里的人》以一个时空穿越的科幻故事为框架,发展了奥威尔、阿特伍德以降的反乌托邦书写,不但预见未来的危机,更着力借助时空传输的科幻媒介来深入探究历史。故事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向读者清晰展示出:所有当代甚或未来的果,都可以在历史里找到必然的因;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晚期的那种黑暗,完全可以在早期找到其必然的压迫逻辑。欧茨对科幻小说的成功尝试彰显出,时空穿越情节的严肃意义或许正在于以史为鉴、批判当下、拯救未来。
◆ 相关文献:
[1]乔新玉.国产科幻电影的反乌托邦意象塑造与空间生产——基于西方反乌托邦电影的比较[J].电影文学,2021(13):77-81.
伦理向度与生命权力:《克拉拉与太阳》的后人类观照
作者:张帆,冯溢(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QQHD202203024
◆ 摘要:
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展现了人类和以克拉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之间的后人类社会图景。作家以文本为话语场域,解构了传统人文主义:人工智能体(AI)在服务人类方面得到了持续性提升,而人类自身的智能增强(IA)也在试图实现人机交互共生。石黑一雄通过观照生命权力,进行跨物种的共情想象,反思生命价值,引发了对人类本体论和后人类主义的思考,操演着基于人类身体和机器及历史共性的“世界政治”,同时启发读者在看待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真实”时能够持批判态度。
◆ 相关文献:
[1]李恒威,王昊晟.赛博格与(后)人类主义——从混合1.0到混合3.0[J].社会科学战线,2020(01):21-29.
[2]林萌.后人类生存境遇的影像呈现——论英剧《黑镜》的现实隐喻[J].北京社会科学,2018(04):42-52.
[3]孙绍谊.后人类主义:理论与实践[J].电影艺术,2018(01):12-17.
[4]信慧敏.《千万别丢下我》的后人类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2,33(04):129-136.
◆后人类主义:
后人类主义肇始于在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反思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关于“人”的话语的解构,其其重要特点是没有给予人类以优先地位,因而它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此前的社会科学或人类学的潜在预设,也挑战了人文主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核,即强调“人”的优越性、唯一性和特殊性。后人类主义理论在科幻研究中常常用于分析关涉克隆人、人工智能体等超越生物学上“人类”定义的作品,因而也常与“赛博格”相关,可以说“赛博格”是一种特殊的“后人类”,赛博格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后人类主义的一个流派。
来源:[1]赵柔柔.斯芬克斯的觉醒:何谓“后人类主义”[J].读书,2015(10):82-90.
科幻影视研究
科幻电影中智能主体的形象建构和话语转向
作者:高尘镁(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刘泽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 依托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符号系统与媒介形态变化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XNH122)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YLX202207013
◆ 摘要:
人工智能与赛博格母题电影作为客观现实的意识投射,反映了各历史阶段人类主体对智能机械体的认识过程。围绕“智能主体主体性”“智能主体可控性”和“人机关系”等热点议题,艺术家们展开一系列想象和影视创作,从历时性分析,人类对人工智能和赛博生命体的观点经历了“控制—从属—对立—共存”的立场转变,并在人工智能语境下克服技术黑箱带来的不确定性,弥合人类和智能技术的价值鸿沟。
技术·内核·自洽
——科幻类影视作品的题材与特征
作者:金阳(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发表期刊: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HBRW202204026
◆摘要:
科幻电影,作为承载了人类对于未来科技和生活方式的期许而产生的新兴影视题材门类,近年来飞速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科幻影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电影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学界却鲜见对于其深层文化与社会学内涵进行的探讨。本文首先通过横向分类对比分析了科幻史中各种题材门类所对应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要素及视觉设计,进而深入剖析了近现代社会发展与哲学思潮变化对科幻影视主题的影响,深挖科幻影视中人文思想与所探讨的社会问题精神内涵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流变,从而深层挖掘了科幻影视思想内核,指出了科幻影视概念设计只有先从形式上实现了技术的可行性,进而通过对技术的合理想象塑造出一个紧扣时代与社会现实的思想内核,才能够更完美塑造出一个自洽可信的幻想世界,为中国科幻影视文化本土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关文献
[1]里斯·欧文·托马斯,刘宜冰.赛博格在影视中的生与死[J].当代电影,2017(11):50-54.
[2]王家东,周仲谋.从梦想到救赎——科幻影视剧的人类情感折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1):12-17.
网络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叙事与命运共同体想象
——以《火星异变》《重启地球》《太空群落》为例
作者:鲍远福(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
国家艺术基金重大项目“比较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与美学研究”(项目编号:21ZD16)子课题“中外科幻电影类型性比较研究”;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ZGHZ20220425006
◆摘要:
网络科幻电影是在流媒体平台实现生产制作、传播接受与自主盈利的新媒体文艺形态。《太空群落》《火星异变》《重启地球》等国产网络科幻电影通过“后人类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电影人在新文艺形式的创作与传播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学意图,它们在国产传统院线分账科幻大片发展后继乏力、影响不足的状况下充分利用自己传播优势,及时呼应社会热点,贴近国家文化战略布局的焦点,满足网生代受众的观影需求,体现了较好的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网络科幻电影叙事主题和思想表达的论证分析,有助于提升标识“中国制造”品牌效应的科幻电影在世界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构建出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中国科幻电影宇宙”产品谱系,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后人类理论相关研究
赛博朋克视角下后人类的三重境遇
作者:徐馨雨(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宜宾学院学报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YBSG20220421000
◆摘要:
在维纳“控制论”的孕生下,赛博朋克作为科幻小说的题材之一一直受到关注。小说家所构想的赛博朋克世界中隐含人类在后人类时代在控制社会中面对的三重境遇:一是人在信息控制社会中成为被机器筛选和调配的对象;二是在资本晚期社会中面对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底层工人将被剥夺劳动者身份成为被抛弃的赤裸生命,身份由生产者转化为商品;三是赛博格的诞生,使德勒兹“无器官的身体”论在人机一体化中实现,人类进入新的后人类形态。而面对反乌托邦式的赛博朋克世界,自创性潜能将是人类对抗控制与异化的进化力量。
◆相关文献
[1]王一平.赛博朋克小说中的赛博空间与新生命形态:论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J].外国文学,2020(03):15-26.
[2]冉聃.浅析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文化[J].汉字文化,2019(12):71-72.
[3]陈亦水.数字媒体影像时代的未来书写——中美科幻电影的赛博空间与赛博格身体的文化想象[J].艺术评论,2017(11):45-55.
[4]胡戈.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小说与后人类世界[J].职业时空,2007(19):65.
科幻与教育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科普期刊的机遇与策略
——以《科学大众》杂志为例
作者:谢飞(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发表期刊:编辑学报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BJXB202202007
◆摘要: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文件下发后,全国积极响应,效果显著。在这种大背景下,《科学大众》杂志利用自身已有资源,积极探索,通过把资源“串起来”,将活动“送下去”,用竞赛“促成长”,对课程“做开发”,对结果“重反馈”等方式,努力迎接“双减”政策下新的机遇与挑战。
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
作者:马春玉,金明日(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发表期刊:文学教育(上)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XYS202203048
◆摘要:
该论文主要探讨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所在。首先,简述科幻文学教育的意义。其次,通过探讨国内大学科幻文学教育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大学阶段科幻文学教育的问题点。再者,以厄休拉·勒古恩的短篇小说集《变化的位面》为例,试论大学教学中具体教学方案。
◆相关文献
[1]吴慧,陈国庆.科幻影视文学作品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大学物理中的“狭义相对论”课程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2):76-79.
元宇宙相关研究
科幻的未来是“元宇宙”吗
作者:彭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
发表期刊:中国图书评论
◆依托基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项目“一流本科教学视角下的写作课程研究”(项目编号:ZX20200092)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ZTPL202202004
◆摘要:
技术更新、媒介变革、时代症候为科幻小说提供沃土,并深刻影响着科幻小说的转型。科幻小说呈现出“向内转”的倾向,直面人类对未来文明的焦虑与恐惧,探讨人类整体的未来命运转向。“元宇宙”是被科幻小说创造出来的概念,成为被资本热捧的对象,它没有对现实宇宙进行挑战、颠覆与超越,相反,它将真实的生命个体从真实的世界中割裂出来,并带来新的危机。对元宇宙的讨论并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试图打开认知的多重视角,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观察和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
科幻影视中的“元宇宙”危机与解难之道
作者:陈剑(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依托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21世纪西方激进左翼文论批判研究”(项目编号:20&ZD290);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度人文社科课题项目“弗洛伊德理论视阈下的法兰克福学派”(项目编号:C21820);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YLX202207011
◆摘要:
科幻影视为人类的元宇宙未来呈现了一面多维度想象和思考的镜鉴。它既从隐喻到实指的形式对其发展态势做出危机预警和社会剖析,也从性别、生态、政治、意识形态等角度探讨其凸显的生存困境和解难途径。自由意志的觉醒或进步往往是元宇宙人性救赎的引擎和方向,但这同时暴露出仿真无意义和技术反乌托邦的隐忧。本文意图指出,人与元宇宙的移情及其后人文主义维度是有价值的建构理想。
电影·元宇宙:由科幻文本到影像构建
作者:张涵,曲德煊(江西师范大学)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YLX202208014
◆摘要:
1992年,小说《雪崩》带来一个新名词——“元宇宙”,作者斯蒂芬森将其解释为“一个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人造三维数字空间”。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得以构建元宇宙世界,逐渐使人们具象化地认识到元宇宙发展的无限可能。由科幻文本到影像构建,通过文本的“破”与“立”使元宇宙超越了观影时空局限,与现实形成了多重互文升维关系。本文立足《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等元宇宙电影代表作进行探讨,同时以伦理性问题思考其未来发展。
◆相关文献
[1]刘汉文,郑泽坤.《失控玩家》中“元宇宙”的建构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启示——访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刘汉文教授[J].现代电影技术,2022(03):37-42.
[2]陈韬.面对“元宇宙”,科幻文艺怎样保持批判力[J].中国文艺评论,2022(02):78-80.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2022年4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同时,《速递》刚起航不久,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有对我们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各位师友通过各种渠道反馈。
欢迎关注“中文科幻学术工坊”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一个以推动中文科幻学术发展为宗旨的学术项目,致力于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目前主要有两项活动:
① 定期邀请科幻学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
② 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
栏目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本期编辑:童博轩
本期美编:笔 盖